我校自1948年创办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30万财经政法类高端人才,为经济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6年来,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科地位和学术实力不断攀升。学校的发展成就与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是分不开的。在1952年-1953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中,中南地区各大高校相关院系及师资力量调入我校,极为壮大了我校的财经、政法类专业师资队伍。其中,拥有海外经历的教授(副教授)就高达50多人,这批在民国时期即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先进的治学理念,投身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对我校学科专业乃至学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文革”前我校海归教授的基本情况
据《中南财经学院教师及行政负责人名册》[1]及《中南政法学院教师名册》[2]等档案资料记载,“文革”以前我校拥有海外教育经历的教授(副教授)有50人。其中,中原大学时期1人,由河南大学调任;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时期47人,由全国院系大调整中调入;湖北大学时期2人,由武汉大学法律系调入。这50名教授基本情况如下(不完全统计)。
王毅斋,男,河南开封人,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经济学博士,1948年由河南大学调任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马哲民,男,湖北黄冈人,民盟盟员,先后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及日本早稻田大学,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担任院长,研究社会学。著有《国际帝国主义论》、《经济史》、《社会进化论》、《帝国主义基础知识》、《社会经济概论》、《精神科学概论》、《新社会学》、《论抗战建设经济问题》等书。
朱剑农,男,安徽旌德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1953年由湖南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担任副院长,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有《历史唯物主义土地政策教程》、《我国过渡时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价值及价值规律在各种社会制度下的作用》、《我国过渡时期的农业地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土地肥力经济原理》等著作。
潘汝瑶,男,广东梅县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1953年由中山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日本问题。
方铭竹,男,江西上饶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1953年由南昌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在综合资料室工作。1995年,中正大学南昌校友协作出版《方铭竹财经论文集》。
曾还九,男,四川内江人,民革党员,毕业于法国南锡大学,获经济学博士。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吴澄华,男,福建同安人,农工党党员,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国民经济史教研室。编写外国人民经济史讲义,研究“台湾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光荣历史传统”及“帝国主义当今阶段的国际矛盾”。著有《当代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当代经济理论思潮与流派》、《经济学说史纲》等著作。
黄英夫,男,广东台山人,民盟盟员,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1953年由中山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国民经济史教研室。编写中国人民经济史讲义,担任“工业经济”、“中国经济地理”课程。
伍英树,男,广东台山人,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MA学位。1953年由中山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外国语教研室。
刘炳新,男,广西平乐人,民革党员,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数理化教研室。研究企业作业均衡性检查方法,担任“统计原理”、“经济统计”课程。
周光琦,男,云南昆明人,民盟盟员,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经济系。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研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工业基本建设、参加“国民经济计划”讲义编写工作。
陈绶荪,男,湖南澧县人,民建会员,毕业于日本东京文理科大学。1953年由湖南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国民经济计划教研室。研究资本主义计划化“理论”的批判,担任图书馆馆长。著有《社会问题辞典》、《欧洲经济史纲》等著作。
文广益,男,湖南醴陵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美国威士康辛大学研究院。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小农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张国维,男,四川剑阁人,毕业于英国合作社专门学校。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
梁道青,男,广东梅县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
张人价,男,湖南湘乡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研究研究农业合作化阶段政策。著有《湖南经济调查所丛刊》、《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等著作。
沈次江,男,广州人,民革党员,毕业于日本东京中央大学经济科。1953年由中山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贸易经济教研室。研究“对东南亚贸易的商品问题”及“私人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陈苏然,男,广东南海人,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硕士。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贸易经济教研室。研究“农产品贸易工作的物质利益原则”及“我国土特产供销在过渡时期的作用”。
彭师勤,男,湖南茶陵人,民建会员,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1953年由湖南大学合作学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贸易经济教研室。兼系主任工作,研究“预购合同制”及“合作主义”批判。著有《连锁论》、《合作原理比较研究》等著作。
司徒森,男,广东四平人,民进会员,毕业于美国本熙文尼亚大学研究院。1953年由中山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贸易组织与技术教研室。研究商品合理化运输问题。
刘隆恕,男,湖南临澧人,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科、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部。曾任中国工矿银行总行稽核主任、聚康银行都匀分行经理、北平民国大学经济系教授兼训导主任。1953年由湖南大学银行学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贸易流通信用教研室。研究“我国短期信贷的计划工作”。著有《连锁论》、《合作原理比较研究》等著作。
谭寿清,男,湖南澧县人,民建会员,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系。1953年由湖南大学经济学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贸易流通信用教研室。研究货币理论、新中国货币的矛盾与职能,被称为“货币大王”。著有《货币与黄金》、《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纸币、信用货币及其他》、《关于人民币本质的若干问题》、《关于设立证券交易所》;《经济学说史纲》、《当代西方及其它经济理论思潮》等著作。
谭崇夏,男,广东台山人,民进会员,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科。曾任黄埔军校广州分校特别班教务组地政系教官、国民政府秘书。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贸易流通信用教研室。
黄煊章,男,广东梅县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部。1953年由湖南大学经济学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财政信贷教研室。研究过渡时期我国国家公债。
胡善恒,男,湖南常德人,民革党员,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英国伦敦大学。1953年由中南区财经委员会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财政信贷教研室。研究道尔顿财政理论的批判。著有《赋税论》、《公债论》、《财政行政论》等数百万字的巨著,被商务印书馆列为“大学丛书”。
吴义修,男,广东乐昌人,留学法国,博士毕业。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财政信贷教研室。
邓平标,男,广东高要人,民革党员,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担任广东省县政人员训练所训导处处长。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财政信贷教研室。研究工商税怎样为促进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孟广镕,男,山东东阿人,民建会员,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1953年由湖南大学经济学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财政信贷教研室。研究财政对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作用。著有《关于革命中的民运问题》、《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问题》、《先秦时期的儒法斗争》,《我国的无偿贷款问题》、《赤字财政的扬弃问题》等。
曹廷献,男,广东台山,民革党员,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商科大学。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财政信贷教研室。从事纺织工商流动资金定额的研究。
黄植尧,男,广东惠阳人,民盟盟员,毕业于德国马堡大学,经济博士。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教研室。研究过渡工业建设地区的经济依据。
严伯奎,男,江苏泰兴人,民建会员,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教研室。研究社会主义工业中工资的组织与计划。
陈道良,男,河南信阳人,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教研室。研究我国工业中的工资问题。
郑麟翔,男,江苏宝应人,农工党党员,留日半年。1953年由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研室。著有《劳动经济学》。
陈头时,男,广东台山人,民革党员,留学美国。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研室。在综合资料室工作,研究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计算图表的运用。
李燮棠,男,广东台山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1953年由中山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统计教研室。著有《统计学》,曾作为广东国民大学讲义。
刘叔鹤,女,北京人,民革党员,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1953年由湖南大学会计统计学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经济统计教研室。研究人口统计,著有《中国统计史略》、《统计学原理》。
刘振群,男,湖北鄂城人,民盟盟员,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贸易统计教研室。研究新中国贸易统计发展概况。
蒋一贯,男,江苏金山人,民盟盟员,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研究院。1953年由中山大学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农业与银行会计教研室。1988年,被《中国会计史稿》收录为民国时期76位知名会计学者之一。
谭云峰,男,广东台山人,民进会员,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部。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农业与银行会计教研室。
朱荣羡,男,广东台山人,民进会员,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1953年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农业与银行会计教研室。编写预算会计教学大纲及计稿。
章导,男,广东人,民盟盟员,留学海外。1953年由中山大学调入中南政法学院,哲学教研组。研究辩证唯物论,逻辑学。
何炳樑,男,广东人,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1953年调入中南政法学院,民法教研室。著有《国际法要义》。
卢俊凯,男,广东人,法国公法学博士毕业。1953年调入中南政法学院,国家法教研室。
何襄明,男,广东人,留学法国。1953年调入中南政法学院,国家法的理论与法的历史教研室。研究国家法的理论,对议会制度的批判。
饶汉枋,男,湖北人,日本大学毕业。1953年调入中南政法学院,刑法教研室。
曾志时,男,广西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民政专攻科。1953年由广西大学调入中南政法学院,汉文教研室。
朱伯然,男,广东人,民盟盟员,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1953年调入中南政法学院,汉文教研室。
陈国纯,男,广西人,民革党员,毕业于日本政治大学。1953年调入中南政法学院,汉文教研室。
曾昭琼,男,湖南临武人,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法文学部。1958年由武汉大学调入湖北大学,法律系。研究刑法学,著有《犯罪构成论》。
薛祀光,男,瑞安薛里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1958年由武汉大学调入湖北大学,法律系。研究国际法和民法,著有《法律丛书》、《管子六法》、《民法概论》。
二、“文革”前我校海归教授的群体特征
经档案整理发现,这批海归教授自调入我校以来,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全身投入教学科研活动,奠定了我校财经政法类学科专业基础。同时,他们在教育经历、工作经验、教学科研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群体特征。
(一)毕业于海外名校,拥有专业教育背景
据资料显示,这50名海归教授大多毕业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著名大学,如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其中留学日本有24人,占47%;留学美国有13人,占25%。这批海归教授,大部分毕业于经济学、法学等财经政法类专业。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日本明治大学政经系等。同时,在学历层次上,涵盖本科、硕博士研究生及双学位,对充实我校学科专业队伍和学校专业化、学术化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据1956-1957年教师名册显示及统计,1956年,海归教授中年龄最小者严伯奎36岁,年龄最大者陈苏然63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55岁及以下者40人,占80%。全国院系大调整中调入我校的47名海归教授中,三级教授3人、四级教授7人、五级教授10人,共占43%。这批正值中壮年的教授年富力强,教学经验纯熟、科研水平较高、社会经历丰富,对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及青年教师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二)归国后曾身兼数职,社会阅历丰富
我校“文革”前海归教授在学成归国之后,往往身兼政界、商界、学界数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在教学科研中,更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国民经济史教研室吴澄华教授,于1935年获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大夏大学、河北女师学院、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华西大学、西北大学、广西大学、兰州大学、北师大西北分校、湖南国立师院,湖北师范学院等学校教授。有时会乘坐飞机在各校间往返,被称为“飞机教授”。
农业经济教研室张人价教授,1939年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回国后任湖南省银行总行经济研究室主任。1940-1946年先后在国立广西大学、浙江大学任经济系教授,1946年-1953年在国立广西大学任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货币流通信用教研室刘隆恕教授,于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科、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科毕业归国后,曾任中国工矿银行总行稽核主任、聚康银行都匀分行经理、北平民国大学经济系教授兼训导主任,湖南大学教授等职。
财政信贷教研室胡善恒教授,192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院财政学学成归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教授十余年。曾任国民政府湖南省财政厅长,行政院会计长,广东省财政厅长。
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研室郑麟翔教授,于日本明治大学政经学部研究生毕业归国后,曾任国民党军委会新闻发布员,华侨工商学院、重庆大学教授。
民法教研室何炳樑教授,于美国西北大学留学,并获密西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及私立广州大学法学教授,并曾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地执行律师职务。1940年,受聘为省立福建大学法学院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厦门大学法律学系主任、教授。
法律系薛祀光教授,1928年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解放前曾为教育部的部聘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聘为国际法庭顾问,在审判日本战犯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47年,以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和教授会主席的身份,运用其在法律界的声望和影响,据理力争,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在“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中被捕的28名地下党员和进步师生,为此被国民党当局列入黑名单。建国后,任厦门大学教务长、武汉大学和湖北大学教授。
(三)潜心专业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这批海外教授调入我校以来,即成为各教研室的中坚骨干力量,成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以外,还编写课程讲义、发表专业著作,推动学科专业不断发展。
中南财经学院副院长朱剑农教授,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不断地写出了大量经济学论著。1950年,他出版了《历史唯物主义土地政策教程》,1955年,他又写成《我国过渡时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一书。此后,又有《价值及价值规律在各种社会制度下的作用》、《我国过渡时期的农业地租》、《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土地肥力经济原理》等有影响的著作问世。他较早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劳动产品,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都是商品,并指出了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亦有一定作用,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宽派论”(即主张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之一。
货币流通信用教研室谭寿清教授,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著述丰厚,尤以对货币理论研究造诣颇深,其代表作有《货币与黄金》、《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纸币、信用货币及其他》、《关于人民币本质的若干问题》、《关于设立证券交易所》等专著和论文,其金融理论研究成果结构严谨,阐述精辟,对理论界已有成果作了完整概括,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站在同类研究的理论前沿,奠定了其作为人民币价值基础问题上两大流派中黄金问题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地位。
农业经济教研室文广益教授,在我校任教期间,先后担任农经系农经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系务委员、校务委员等职务。主持并参与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编写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文章及学术著作,如《日本农业的经济特点》、《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等。
财政信贷教研室孟广镕教授,主要承担财政学和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著有《关于革命中的民运问题》、《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问题》、《先秦时期的儒法斗争》等。晚期研究的重点方向是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问题,曾发表过《我国的无偿贷款问题》、《赤字财政的扬弃问题》等论文,翻译发表过有关美国财政和日本财政的论文。1980年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首次“外国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问题讨论会”,在会上提交了学术论文《赤字财政的扬弃问题》,他主张以“扬弃”的观点来看待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在当时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意义。
法律系曾昭琼教授,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最早获得法学学士和留学日本的学者之一,其刑法学造诣在民国时期即已名满天下。回国后,致力于将日本刑法理论介绍到中国法学界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昭琼教授又为新中国的法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昭琼教授主要从事刑法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苏维埃刑法分则》、《资产阶级刑法学》等课程。早年发表《人格本位的刑法观》、《刑法中的个人自由保障与社会防卫思想》等文章。参加《法学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等书的撰写。曾先后致力于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学科体系,1980年前后和几位学者提出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核心的刑法学科体系的设想。在曾教授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中南政法学院3位学者写成并出版了国内最早、最具时代意义的《犯罪构成论》一书,成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有中国特色犯罪构成理论的专门著作。
(四)作为民主党派,推动学校统战工作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50位海归教授中,民主党派成员共34人,占67%。其中,民革党员9人、民盟盟员8人、九三学社社员6人、民建会员5人、民进会员4人、农工党党员2人,涵盖八大民主党派中的六个。
贸易经济教研室彭师勤教授,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后,留学法国里昂大学。1930年,入巴黎大学法兰西学院任研究员,在季特教授指导下研究合作经济理论。1932年受中国合作学会委托,赴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考察合作事业。1934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中央政治大学合作学院、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重庆中央大学、湖南大学合作经济系。担任过中央合作金库辅导处处长和中央设计局专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出席过省和中央合作社代表大会。1953年调入我校,成为学院民主建国会负责人。
经济统计教研室刘叔鹤教授,1931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同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统计学院留学。1935年归国。1942年后一直在大学任教。曾先后担任民革第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民革第七、八届中央监察委员,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七届政协湖北省委常委等职务。其专著《中国统计史略》一书填补了我国统计史研究的空白。
农业与银行会计教研室蒋一贯教授,于美国西北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武汉大学、朝阳学院、中山大学及中南财经学院教授。50年代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是中南财经学院民盟支部的最初成员之一。1955年12月,当选为中财财经学院第1届学术委员会委员。1959年5月至1964年6月,担任湖北大学第2~4届校务委员会成员。这些海归教授作为民主党派成员,不仅直接投身学校教学科研事业,还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促进学校统战工作的发展。
然而,在“反右”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之下,这批海归教授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其中有数十名被错误地划为“右派”,遭受到极其不公正待遇。在政治风波中,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甚至几近停顿,致使我校海归教授怀才不遇,未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给学校发展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令人欣慰的是,虽身处动乱时期,许多海归教授依然夙志不懈,一直坚持进行学术研究。至平反之后,他们重返研究岗位,继续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随着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海归博士群体不断壮大,强化人才战略,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我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文革”前我校海归教授群体所具有的广博的知识水平、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