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长江日报九派新闻)
被誉为“教育重镇”的武汉高校云集,每个学校都与江城有着特殊的故事。“城市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校依赖城市的资源才能得以发展。”徐警武老师一语中的,指出了城校之间的关系。
2018年10月12日下午,《认识武汉》公选课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该校的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徐警武以“中南大与武汉”为主题,为90余位大学生讲述了中南大与武汉的情缘。据悉,《认识武汉》公选课陆续在武汉各大高校推出特色课程,本次课程共设立2个学分,32个学时。
“城市是学校的衣食父母”
“城市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校依赖城市的资源才能得以发展。”徐警武从近代武汉的历史说起,并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青年上山下乡为例,指出城市对学校的供养作用。“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的资源不足,青年学子们去乡下能开拓资源,并为那方土地带来知识和文化。”
“130多万在校大学生,80多所高校,武汉是当之无愧的大学之城。”徐警武表示,武汉市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武汉高校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他表示中南大与武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南大在1949年从开封迁往武汉并扎根武汉,之后从未搬迁,并在武汉这片沃土上发展”。
1984年12月8日,中南政法学院重新成立,武汉市批准学校在武昌县的茶山刘征地基建,也就是现在的南湖校区,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徐警武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武汉同呼吸共发展,见证了武汉近70年的发展历程。
工商1807班的莫丽娜认识到,城市与学校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互动,而是互相依存。“这堂课不仅让我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史,更让我意识到城市对于一个学校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武汉给中南大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根植于斯,反哺于斯,高校推动城市发展
“1978年后,高等教育开始恢复、调整和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入,从象牙塔到逐步成熟。”徐警武图文并茂,详细梳理了武汉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并带领同学重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发展历史,他鼓励同学们去校史馆参观,进一步了解学习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原大学前后办学历程不过五年,但在这五年中,根据时局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不同阶段先后培养输送了大批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等各方面急需人才。”徐警武认为中南大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旧教育体制的转轨中,也为中南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2017年举办的“资智回汉”活动中,中南大校友签约1546亿项目助推武汉发展。徐警武用数据论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向武汉市授信1200亿元,共计授信3600亿元,为武汉市的未来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根植于斯,反哺于斯。中南大在风雨沧桑之中坚持传递教育的种子,为武汉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世事变迁,斗转星移,高校与城市互相依存,共兴共荣,他们之间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实习编辑:杨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