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通讯员 赵娇)2018年7月12日上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探秘校史小分队”指导教师江俐、成员刘慧敏等一行六人赴华中师范大学采访中原大学时期入学的老校友杨宏禹。杨宏禹回顾了其在中原大学学习、工作的主要历程,并为中南大校史馆提供了珍贵历史照片,还原了中原大学时代风貌。
杨宏禹教授
杨宏禹与探秘校史小分队亲切交谈
初入大学,满怀热情
杨宏禹是西北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后来又在开封进入中原大学学习、工作。今年杨老已经95岁高龄,在采访中小分队成员笑称“杨老和我们都是90后”。本就读于西北大学的杨宏禹,接触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读物期刊之后,便对共产党产生了敬仰,这也为他从西安到开封的计划埋下了伏笔。当开封解放后,杨宏禹便开始实施这个计划。但由于蒋介石政府的阻挠以及动荡的社会环境,第一次计划失败了。不过这并未阻止他前往开封的决心,这种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的信仰。
在经过一系列严格审核后,他被中原局组织部介绍到中原大学28队学习,之后便留在了中原大学,进入政治研究室工作。杨宏禹提到,当时条件艰苦,大家都为将来建设国家而一心一意学习,谈恋爱也是要挨批评的,同学之间都是“革命友谊”。当时高等教育匮乏导致学生入学时年纪都比较大,基本上都是在20岁以上,大家正值青壮年,干劲很足。“肯吃苦、肯改造、肯跟党走”这就是当时学生的真实写照。
勤奋学习,苦中作乐
提到中原大学,这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满怀激动。杨老表示,1949年7月中原大学南迁武汉,由于缺乏教学设施,当时的中原大学就在国民党部队溃败后留下的机器修理厂以及外国教士在中国留下的教堂、医院等场所开展教学工作,安定后的中原大学在湖北、湖南首次招生,继续开办短期政治培训班。
杨宏禹还回忆了中原大学迁到武汉办学后参加湖南常德、湘西和江西教育模式的调研经历,他说:“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道路和交通都没有现在方便,所有下乡调研工作基本上都是要走的,白天去各个地方调研,晚上还要整理调研材料,尽管工作强度很大,但是大家都不抱怨。”当时对于中小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对现在实行的“小-初-高”教育模式起到了奠基作用。
虽然当时的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对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各种精神文化活动还是很丰富。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即现在湖北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承担了党和国家文艺创作的任务,这一时期中原大学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大师,比如和何延、迟轲一起演绎话剧《母亲》的文艺学院院长崔嵬,组织武汉地区万人《黄河大合唱》的穆毅、张星原等,这些大师的文艺作品给中原大学的师生们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探秘校史小分队与杨宏禹教授合影留念
身体力行,建设校史
在广西解放之后,中原大学根据上级指示援建广西人民革命大学,即后来的广西师范大学。在中原大学援建广西人民革命大学的人员中,大多数人都来自杨老所在的政治研究室。杨老表示,会尽力联系还健在的同学、同事,为校史研究工作提供线索,填补相关校史档案空白。在访谈最后,杨老特意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中原大学建校两周年时的照片与大家分享,并满怀深情祝福母校七十华诞。
一路探索,一路前行,中南大已在风雨中走过了七十周年。杨老对于中南大的情怀令人动容,这也反映了千千万万校友们对母校深厚的情感,任凭风雨,割舍不断。
(责任编辑:吴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