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江俐 学生通讯员:张伟民 摄影:徐志持 杜鹏)2018年8月29日,武汉桂子山,校长杨灿明、校长助理邹秉国和党委宣传部、校友办、档案馆、校史馆工作人员前往华中师范大学看望我校中原大学时期校友——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教授。杨灿明与邹秉国为章老先生送上了学校60周年校庆时撰写的校史、校友回忆录,并为老先生戴上了校徽,祝老先生健康长寿。
随后,在中南大档案馆校史馆馆长徐警武以及暑期社会实践指导老师江俐的带领下,“探秘校史”小分队成员对章开沅教授进行了口述史访谈,宣传部杜鹏、崔桢桢全程跟拍记录。
中原大学溯忆
见到章老,是在他的办公室里。92岁的老人鹤发童颜,精神抖擞,甫一入座,便掷地有声:“是中原大学让我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原大学无论是对国家、对教育事业,还是对我个人,都很重要。”
1948年秋,追求进步的章开沅从金陵大学肄业之后,投奔解放区,当他听说以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为校长的中原大学正在招生时,原本就是历史专业的章开沅决定进入中原大学学习。70年后,当章老回忆起这段历史,不禁对我们笑言:“我就是被范老‘骗’进来的,范老其实都没来过中大(中原大学简称,下同)”。章开沅入校时,中原大学已从宝丰搬迁到开封,虽说从山沟沟迁到了大都市,但当时的物质条件仍是十分艰苦。章开沅所居住的宿舍便颇有“历史感”,由破败的前清贡院到马棚,再“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学生宿舍。当时学员常吃的食物,被冠以开封最著名古迹的名头——铁塔,所谓“铁塔”,其实就是用已经霉变的高粱做出来的窝窝头,这种窝窝头个儿很大,颜色发黑,硬度相当高,故而称其为“铁塔”。
开封时期中原大学建制较为简单,据章老回忆,学校教职工大致分为四个部,这也是后来中原大学四大学院的雏形,而学员们则被分在不同的队里,章开沅便分在了第20队,队与部分别管理,各行其是。每个队的教学内容相同,章开沅当时需要学习的课程有四门,其中包括新民主主义论、党史、社会发展史等。这些课程都是围绕改造青年思想、引导学员与旧社会划清界限的目的而展开的。之前在金陵大学,章开沅曾经学习过有关马列主义的论著,而在中原大学的学习中,章开沅才真真正正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终身奋斗的目标。
从中大到华师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中大的日子充满着青春与热血,也激荡着当时年仅20出头的章开沅。1949年初春的一天,漫天飞雪,北风呼号,中大学员们在露天操场紧急集合,时任副校长潘梓年为学员们作支前动员会的讲话。平时斯文的潘校长那天穿着军大衣,慷慨激昂,振臂高呼“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章开沅也深受感染,恨不得马上结业,投身军旅,加入到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中。动员会后不久,中原大学副教务长梁维直作了一次政治报告。梁维直问:“你们现在脑子里最想的是什么?”坐在第一排的章开沅脱口而出:“打过长江,解放南京!”梁维直哈哈一笑,看了眼瘦弱的章开沅,说:“现在中共已经开始考虑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了,以后你们不一定都要上前线了。”这句话也使得一心想上战场的章开沅心里冷了半截。回忆到此,已经92岁高龄的章老仍旧“愤愤不平”,不禁说道:“我是曾经受过系统化军事训练的,我当时3枪能打28环。”“你们说我这辈子怎么就成了历史教员,我其实是想打仗的啊。”
为什么留校成了教员,这要从章开沅办墙报说起。当时的中原大学学员情况复杂,大多数同学没有接触或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就有困惑。由于章开沅此前读过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理论基础较好,他所在的第20队队长牟政便找到了他,让他办一期墙报,简明扼要地引导大家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章开沅自己设计、撰写内容的墙报很快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也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注意。之后,到了1949年4月第20队结业分配工作的时候,章开沅成为了极少数留校工作的学员之一。章开沅被分配到了政治研究室担任助教。中原大学南迁武汉后,四个部发展为四大学院,章开沅又被分配到教育学院。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将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组为公立华中大学,之后辗转变迁,发展为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而章开沅也在华中师范大学笔耕不辍、桃李芬芳。
虽然章老在中原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仅仅只有3年,但是章老对于中原大学怀有很深的感情,在交流过程中,章老多次提到了“感恩中大”、“中大是我人生新的起跑线”等话语。并表示中原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延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要将它不断的传承下去。
后记
采访最后,章老动情地说:“你们学校是最重视中原大学的,作为中大学员,我也很重视这段历史,我很感激中大,中大也为我们这些学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临走前,章老的学生特地指引我们阅读墙上贴着的、章老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启航。
或许对于章老、对于千千万万中原大学的校友而言,中原大学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在中原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在双一流的海洋里昂首远航,70年风雨历程,中原精神传承至今、弦歌不辍。
(责任编辑:吴瑾)